欢迎您登陆本站!

工作简报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作简报>正文
松滋市精准扶贫工作简报总第56期
来源: 松滋市扶贫办 发布时间: 2017-06-27

立足“三个五”,实现新突破

——洈水镇2017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

  至2017年,洈水镇尚有6个省级贫困村未摘帽,已建档立卡1795户,3669人未脱贫。面对这一艰巨任务,洈水镇委、镇政府再部署、再督办,实施“五统”、“五变”促“五有”,全面推进全镇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。

  一、抓牢“五统”,管理机制有创新

  1.干部认识再统一。针对过去在工作中存在部分基层领导不重视,普通干部作风飘浮,帮扶责任人不愿面对贫困户,帮扶措施简单化倾向,党委政府宣传造势,以会带训进一步提高干部认识。4月13日,召开机关干部、支部书记、镇直部门、驻村单位脱贫攻坚推进会。4月21日召开机关干部、支部书记、镇直部门、驻村单位会议,会上党委书记随机点名,支书答题,当场点评。基层干部在红脸流汗,出丑受窘中认识到必须加强学习弄懂扶贫政策。4月28日在人民会场召开千人大会,唱响全镇扶贫攻坚的主旋律。5月25日组织103名相关人员参加现场观摩推进会,观摩花园洲纸质资料规范整理现场;后坪村贫困户创业带就业小龙虾养殖基地;龙王垱村六泉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基地;王马堰村贫困户王成义产业脱贫现场,通过以上系列活动,使干部思想进一步统一。

  2.指挥作战再统一。前段,攻坚专班人员不固定,工作水平参差不齐,特别部分村专班中无电脑操作员,工作推进缓慢,党委政府及时调整人员,充实攻坚办力量,调民政室微机员陈琳为攻坚办国网信息员,工办主任唐后胜同志担任攻坚办主任,正科级干部张斌同志协管扶贫工作,明文规定固定主要干部担任村扶贫专干(部分不会电脑操作村配备电脑操作员),通过人员调整加强力量,进一步统一作战。

  3.工作模式再统一。针对干部不愿下基层走访、困难群众难见到干部的现象,村级产业发展不平衡、部门走访不落实的现象,党委书记唐建平同志亲自起草制定树导向、严规矩,扎实推行“九个一”的工作模式,在全镇范围推行“一人一手册、一户一对策、一村一产业、一片一战区、一周一碰头、一事一督导、一月一通报、一季(度)一评比、一年一结账的扶贫模式,压实压紧帮扶责任,促使干部勤走访、重实效,全员上阵促脱贫。

  4.职责任务再统一。为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,强化责任上肩,镇委、镇政府先后下发了〔2017〕6号、〔2017〕19号、〔2017〕25号关于严明工作纪律的通知,特别是〔2017〕25号关于考评办法的通知,严明考核加分和严格执行“一票否决“决定,同时推行扶贫工作一月一统计,发工作简报,工作滞后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纪委核实情况后发通报,实行“两条腿走路”,使全体机关干部、部门负责人、村党组织书记、村干部及专干职责明晰、任务明确、目标统一。

  5.考核机制再统一。一直以来,没有严格、明确的考核方法,以致工作进展缓慢,存在搞好搞差一个样,单位与单位之间相比搞与不搞一个样,鉴于此,镇攻坚办请示党委政府制订了《洈水镇精准扶贫工作量化考核细则》,机关干部实行帮扶工作日志考勤审核制,行政村、镇联村单位、扶贫专干实行百分制考核,统一了考核机制,激发了上下活力,形成了工作新局面。

  二、抓好“五变”,工作水平有提升

 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,无论是贫困户还是帮扶责任人,都要适应新形势,转变观念。贫困户要变“等靠要”,“以我是贫困户为荣”,为“我要发展,自身造血脱贫为荣”,帮扶责任人要变扶贫就是“送钱送物”为“送政策、送爱心、送项目、送技术、送服务”。只有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,我们的脱贫攻坚战才能打赢。

  1.转变帮扶观念。干部走访改简单送物送钱为送政策、送爱心、送温暖、找项目,因户施策,让对象通过政策扶持、产业发展、务工就业等方式脱贫,扶贫观念发生了变化。

  2.转变工作作风。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办法,考核方案出台,干部作风发生了大转变,机关干部到农户走访每周碰头汇报情况,联村单位下村帮扶有记载,有影像资料,驻村单位认真走访,全镇上下扶贫作风发生了变化。

  3.转变档案现状。全镇以集中培训、个别辅导、现场观摩的形式提高扶贫专干的业务水平,各村加强专班力量,日战夜突,吃透政策,理清逻辑,规范填写,镇攻坚办逐村验收。资料档案建设水准得到了市扶贫办的肯定。

   4.转变推进方法。采取分散走、集中看、会议点(集中大会党委书记现场点村支部回答精准扶贫知识提问)、典型带、相互学的方式,总结推行走访工作经验,从过去固定到灵活、简单到多样,推进攻坚的方法在不断转变。

  5.转变群众思想。广泛宣传和走访谈心相结合,舆论与榜样激励相结合,教育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,自力更生。经过全镇模拟入户调查,群众政策知晓度、对精准扶贫工作满意率达90%以上。

  三、抓实“五有”,精准帮扶有成效

  1.村村有亮点。通过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工作,各村涌现了很多亮点。

  后坪村贫困户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。后坪村贫困户吴权柏、唐直明在市商务局和村两委的帮助下,发展小龙虾养殖。不但自己率先脱贫致富,还带动刘贤香、吴夕松、唐后俭、吴泽东、唐后平、陈业望等贫困户到基地就业,仅今年上半年就发放工资6900元。

  青龙咀村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助力扶贫。青龙咀村郑文迅,事业有成,乡愁难舍,回乡创业,回馈父老。挂牌成立了洈河霖旭农业发展公司,发展生态观光农业。2016年,带动农民增收:①土地流转金24万元;②就业人员工资40万元,其中贫困人口收入大约24万元。

  九岭岗村走出一条花椒兴村脱贫之路。花椒基地土地流转200亩,涉及农户10户,其中贫困户有张兴玉、肖典胜等3户6人,可容纳20个贫困人口就业,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。

  2.产业有活力。作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,该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,打好旅游牌,走活脱贫路。

  发展生态产业,持续发展注入活力。六泉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基地正在建设,以六泉酿造纯粮酒为主打品牌,通过已有电商销售网络将当地各类绿色农产品推向城市餐桌;以“游在洈水、住在六泉”为宣传理念推广当地原生态农村生活环境,让城市用户走进农村感受山村美景,体验农村生活;瞄准城市养老市场,整合当地资源,建立养老基地。

  培植新型产业,创新发展激发活力。樟木溪村亲子开心农场,运作模式新颖,是一家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,发展菜地、果树、畜禽认领,并集亲子活动、农耕体验、农家乐、民宿旅游为一体的现实版“QQ农场”。现流转土地涉贫困户10户,面积20.04亩,金额10020元,就业贫困户6户10人。

  3.集体有收益。全镇落实到村帮扶资金325万元,帮助引入扶贫项目18个,累计项目资金800余万元,6个省级贫困村总投资2332万元连片流转土地2300亩,发展羊肚菌、中药材、水果种植基地8个;19个非省市贫困村总投资1322.1万元,连片流转土地3113.7亩,发展油茶、三红蜜柚、血橙等基地12个。

  4.干部有作为。全镇机关干部、村组干部、驻村单位等上半年共入户走访捐助29.51万元。镇个体私营协会响应号召,与后坪村、花园洲村、石牌村、樟木溪村、北闸村、金花垱村、蒋家冲村等162名贫困户结对,送粮送油送肥送床上用品等,计6.5万元。

  镇农业技术推广站、动检站和包村行政干部及“一帮一”责任帮扶人,对贫困户的种植、养殖、水产、特产种植适时进行技术指导。后坪村村主任严艾青从潜江请来养殖专家,指导贫困户养殖小龙虾。农技站黄年松站长坚守田间地头,指导再生稻种植。

镇村干部主动牵线搭桥,介绍唐勇明、黄显琼、李祖高等一百多个贫困户到湖北启星化工有限公司、松滋尚帛服饰有限公司、湖北望春花纺织有限公司、豹子岭村农业机械合作社、青龙咀采摘园、开心农场等本地企业就业;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外出就业,如介绍豹子岭村贫困户黄帮孝到深圳市一家汽车美容公司就业等等。

  通过销售产品、担保贷款、助学就医、技术指导、推荐就业、爱心捐助、外援结对、疏导教化,使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开展,在扶贫工作一线中,涌现出一批沉下去、想办法、真帮扶的先进典型。

  5.群众有实惠。全镇已实现危房改造106户,其中104户已建,2户正在建。年度落实雨露计划33户,落实资金9.9万元,落实到户走访慰问资金92.5万元,介绍务工岗位214个,送化肥1000袋、苗木3000株、鸡苗11200余羽、仔猪150余头、山羊250余头等。免费安装自来水171户。 


唐厚胜的走访攻略及启示

坐不稳的唐主任

  “我到每个村都会说‘哪户困难最大?有哪几户工作不好做?走,我带你们去走访!’”

 因为和我熟,唐厚胜的话率直而自信。

  “你天天跑啊?”

 “天天跑。”唐厚胜边说边跺脚,我这才注意到他虽然衣服整洁,但皮鞋帮上还有泥巴印。

  “我把走访当成我的主要工作。原因第一是我认为走访工作很重要,它是帮扶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;第二是恰恰目前一些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不愿走访,不会走访,和群众不交心,没有感情无法沟通,甚至闹出误解和矛盾;第三是我和群众谈得来,我会走访啊!我走访就是为了教会我们的村干部、帮扶干部怎么走访。”

  他告诉我,洈水镇29个村居,角角落落他都跑遍了,每个村民小组,不认识他唐厚胜的人不多,镇里扶贫户的情况,他都了然于心。我仔细品味他的话,觉得这位貌似屁股坐不稳的镇攻坚办主任恰恰是看准了工作的要害,抓住了工作的短板,发挥了自己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特长。

  启示:做好了入户走访工作,就能架起干部群众的连心桥,找准贫困家庭的致贫根,打通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。入户走访工作不到位,整得再好的资料档案也是纸上谈兵,说得再多的帮扶措施也是画饼充饥。 入户走访工作,至关重要。

  

会算账的唐主任

  豹子岭村贫困户刘平,抵制帮扶干部。唐厚胜亲自去走访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唐主任,这太不公平了。都是贫困户,凭什么他们是市里单位干部帮,我就是村干部帮?他们过年过节送米送油,来一次还有几百块钱,我到现在就得了200块!你们给我换个帮扶干部吧!”唐厚胜反问:“他们得米得钱得油,是不是就比你脱贫快些呢?”“那不见得,我是靠自己……”

  “就是要靠自己呀!”唐厚胜马上接过话,“其实你又聪明又不懒,我们安排村里对你知根知底的干部帮扶你,经常到你家坐一坐,谈一谈,你玩瘾大的时候提醒哈你,你忙不过来或者有困难的时候能及时帮你,比给你送米送钱送油强多了!”原来这个刘平就是有点麻将瘾。一席话说得他脸红地点头。

  唐厚胜看他屋前屋后宽敞,杂草丛生,又合计着让他喂一百只鸡,免费给他提供鸡苗。最后说:“再和你算下帐:我如果送你几百元钱,说不定我前脚走你后脚就到麻将馆里去了;我送你的鸡苗你好好喂养,年底总有些收益。那样你也少到麻将馆里去浪费时间,这屋前屋后也会有个看相。早点摘下贫困户的帽子,也许说媒的就上门了!”

  启示:结对帮扶要走出单纯送钱送物的误区。对于少数觉悟不高的贫困户来说,送钱送物反而会滋生“等靠要”的思想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

 

  会说话的唐主任

  “今天去哪走访?”

  “汪家咀李琼家。我今天要去指导一下她家的西瓜种植技术,”唐厚胜有些得意地说,“西瓜苗定根时要提苗,很多人不知道。”

  唐厚胜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李琼家的情况。李琼丈夫早逝,她含辛茹苦把独子养大成家,不料孙子出生后儿子又因病去世了。这一家三口(李琼、她儿媳、她孙子)成了贫困户接受帮扶。可这时李琼变了,变得让她家人和帮扶干部伤透了脑筋。以前勤俭持家的李琼不但自己在家里不好好干活,也不好好照顾孙子,儿媳在外地打工也不得安宁,三天两头接到她的电话往家里跑:不是老的病了,就是小的逃学了,要么牲畜丢了,要么房子坏了。就这样家里光景一天不如一天,帮扶干部也无计可施,唐厚胜亲自走访以后才做通了李琼的思想工作。

  “你用了什么妙招?”

  “其实很简单:换位思考,站在李琼的角度想一下,很容易猜到她的心思。我第一次走访跟她拉家常,就印证了我的猜想:李琼生怕儿媳丢下孩子跟人跑了,就想方设法阻止她外出打工,才弄成这个局面。”

  “接下来我联系到她儿媳,交谈中知道她也不愿丢下孩子。我心里有了底,这婆媳虽然有些隔阂,但小孩是这个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。第二次走访我就向李琼拍了胸脯:保证帮她稳定这个家庭。李琼态度当时就转变了,她说您才说出了我心里话。这个家就靠您了,以后我就听您的!”

  “我告诉她,儿媳还年轻,伴肯定是要找的,家里如果破败下去,肯定要嫁人;家里如果有起色,可以坐堂招夫,给您接个儿子。然后帮他落实孙子上学资助政策、争取危房改造政策,指导她种西瓜……”

  现在儿媳妇安心在深圳打工,李琼种了3亩多西瓜,养了两头猪,孙子在家上学照顾得好好的。计划着翻修房子,张罗着给儿媳妇找个对象招赘进门。

  “不要夸我会说话了。我水平又不高,其实话只要说到人家心坎上,再土再俗也有用。”

  “你是真的水平高。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啊!”我由衷地赞叹道。

  启示:对于那些消极的贫困者,我们不能简单贴上“懒”、“蠢”等标签而丢到“不可救药”的篮子里,而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,理解他们的需求,最大限度的激“志”扶“智”,因户施策,激发内生动力。

 

  动真情的唐主任

  回来上车的时候我打趣到:“看你这车,都成小灰机了。”唐厚胜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哪有时间洗车啊!上次走访不小心剐蹭的地方都还没修理。”

  我说:“油烧得不少吧!你这个攻坚办主任,当得尽心尽力,还贴钱贴米啊!”

  “没想过这些,也不会计较这些。说实话这几年的工作我是最投入的,心甘情愿的投入。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。”接着,唐厚胜和我说起了他的家世,“我读小学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。其实他得的不是绝症,肺气肿,只要能做手术可以活下来。但家里太穷,做不起手术。”

 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,接着说:“要是现在,我们不会那么穷,就是穷,现在对贫困户医疗救助的‘四道防线’,也可以救我父亲。”

  “父亲去世后,家里没钱供我读书,我就辍学了。后来凭着点小聪明和坚持奋斗,得到信任当了村支书,再后来考取公务员到今天,虽说在不断进步,但终究起点低啊。”

  “当时要是有现在的好政策,穷孩子也能上学就好了!”

  “所以,现在当我看到那些贫苦家庭,那些上学困难的孩子,那些生病的乡亲,我怎能不帮助他们呢?人,不能忘本啊!”

  唐厚胜动了真情。

  启示:动真情才能真扶贫。有些问题表面看起来是方法问题、能力问题,但归根结底是态度问题、思想问题。

  

  会写“诗”的唐主任

  “你的走访经验要推广啊!”我认真地说,“你说你教村干部、帮扶干部学会走访,你是怎么教的?”

  “好吧,只有献丑了,”他不好意思的摸出一张纸递给我,“我编了一套好记的口诀,一句一句解释给他们听。”

  “操作性还是蛮强的,我就是搞实事的。文字水平就不要苛求了啊!”他又补充道。

  我展开纸,写的是:

  “常走贫困户,就是探亲路;

  资料拿在手,对象家中走;

  言语格外亲,热情又耐心;

  扶贫先扶志,脱贫是大事;

  询问要详细,记载留痕迹;

  相互要熟知,共同定措施;

  发展种与养,技术要常讲;

  农闲空暇中,指导去务工;

  医疗与助学,政策要用活;

  生活变了样,算好脱贫账;

  出门道别时,不忘要签字;

  对象脱了贫,巩固送一程。”

  我原文照录,没有改动分毫。因为我觉得,这是一个实践者的真知灼见。也许缺乏理论高度,但丝毫不缺道德高度。也许文句并不精美,但是我感受到一个真情投入、无私奉献的基层扶贫工作者的灵魂在熠熠生辉。

  启示:精准扶贫需要理论引航,攻坚之路更需要大量实干家。让我们携起手来,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,下足绣花功夫,共奔小康大道!


  (注:本文中贫困户姓名均用化名)

建议您使用IE8.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登陆本站点
主办:松滋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:松滋市政府大楼500室 联系电话:0716-6267330 投稿邮箱: szjzfp@163.com
松公网安备42108702000030